首都视听产业协会
线上平台

交易会公告

Activity information

电视剧创作论坛:这场大咖云集的论坛,深度剖析了现实题材创作的一些问题

来源: CBBPA 发布时间:2022-11-06
字体: | |
11月3日下午,中国·北京电视剧盛典电视剧创作论坛在首钢园三高炉A馆报告厅举行。本次论坛以“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创新与提升”为主题,探讨现实题材在当下电视剧创作中的新路径、新方法、新进阶,为中国电视剧精品化创作提供参照。 
 
今年以来,《人世间》《我们这十年》《大考》《狮子山下的故事》《胡同》等一批思想深刻、叙事平实、哲思有力的现实题材作品绽放荧屏,取得了良好的播出反响,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因此及时总结现实题材创作的“方法论”,促进行业提升显得尤为迫切,这也是本次论坛举办的用意所在。
 
中国·北京电视剧盛典是由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升级而来。而作为本届盛典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剧创作论坛由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主办,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行业新媒体编剧帮承办,邀请了当前在现实题材创作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导演、编剧、制片人以及播出平台代表及相关专家,以主题演讲和圆桌论坛的形式,从各自角度共同探讨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创新与提升。
 
“开门见山”闪耀思考光芒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审美水平不断提高,观众对电视剧的质量、品味、风格提出更高的要求。与观众的需求相比,现实题材创作的钢顶之作仍显紧缺。”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苏的致辞中,论坛的第一个环节拉开帷幕,结合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的实际,张苏在致辞中谈了针对进一步加强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五个方面举措,分别为:强化剧本创作机制、建立服务保障机制、加强引导把关、助推人才机制、完善激励扶持机制。张苏表示,新的历史征程,赋予电视剧创作新的历史使命,电视剧创作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要求,进一步拓展现实题材创作道路,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书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精气神,努力开创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新境界。
 
刘江导演发表了题为《创新是创作提升的根本》的主题演讲,他以导演的身份回顾了自己创作生涯中多部作品。刘江表示,紧跟时代脉搏的创新才是不断进步的根本,在他看来,只有创新才能使文艺作品保持活力,创新历来就是创作提升的关键,因为真正的创作者都是喜新厌旧,只有在新鲜的领域才能让创作者保持兴趣和创作的活力。当然,创新必须是在尊重创作规律下的创新,创新之前是学习,只有底子厚了才有可能创新,否则还没学会走路就跑,就会摔跟头。对于过往作品的成功,刘江自己总结为“源自于我尊重创作规律的创新之心,以及面对市场利益诱惑的不妥协,还有就是对艺术创作心无旁骛的探索与热爱!”,正是如此,才能让作品抵达价值观的正确表达。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彭文祥的演讲题目为《“年轻态”创作生产:在诸多矛盾中突显创新的张力》,他从学界的角度做了分析。何为年轻态?彭文祥表示,从事实性意义上谈,是以年轻人的审美趣味和爱好为基点;而从比喻性意义上讲,则是以当今时代的审美现代性为基点,而对于年轻态的观众,彭文祥希望创作者贴近生活,有真体验、真情感、真感悟、真性情,既有生活理想,还有悲天悯人,用实实在在的东西去打动他们。而不是去创作那些主题先行、淡化时代、过于悬浮的“伪年轻态”作品。
 
怀柔区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杨宋镇党委书记于德利从怀柔自身的区位特色出发,谈了怀柔区如何为电视剧创作搭建平台,提供便利,进行政策创新,拓展服务内容,加强创业扶持;西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徐晓辉立足西城区实际,结合近两年西城区在电视剧创作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享了他对京产剧的看法和期望。徐晓辉表示西城区未来会继续在剧本创作、资金扶持等方面做好保障工作,深化精品创作的北京模式,力争推出一批优质作品;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文联常务副主席李英认为北京经开区可以为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提供丰富素材,也能利用现代化、科技感、国际范儿园区街景,为电视剧的拍摄制作提供充足的空间。从当地优势进行突破,让科技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观点交锋”碰撞思想火花
 
圆桌论坛是本次活动的第二环节,邀请了著名编剧马继红、著名编剧王小枪、华策影视集团总裁傅斌星、华视娱乐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CEO赵毅、 爱奇艺副总裁、绿眼睛工作室负责人梁仁红等业界代表共话创作。由《影视独舌》创始人李星文主持活动。
 
对于重大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理解,在马继红看来,重大现实题材电视剧和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区别不大,都是讲述当下的故事,但前者突出一个“大”字,特别是在如今这样一个火热激情的时代里,大的时代变迁是需要重点来记录的。马继红指出,衡量一部电视剧,不是看写的是什么题材,关键是写的人物能不能深入人心,和观众达成一种共识和共情。
 
王小枪表示,重大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要紧贴时代,不能脱离这个根本。在《功勋》里王小枪写于敏,必须要做到理解时代和人物情感,因为“原型人物不能捏造强情节、强冲突。我不断看他的生平,当时有要求写他的高光时刻,就是写他研究氢弹。我就发现这是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理论研究,不停的失败,我感同身受这个像写剧本,写一段被毙了,后来理论获得突破以后,到了第二阶段先做一个产品,我突然找到他当时那种心情,我就理解了于敏先生当时的感受”,通过这样的情感共鸣,王小枪把自己代入了那个时代,成功完成了创作。
 
傅斌星站在民营公司的角度理解重大现实题材:“对于一家民营公司来讲,它的重大体现在这类现实作品的社会效应重大,社会意义重大。社会效应高于经济效应,高于娱乐效应。具体的社会效应,更多来自于对整个生活历史的认识,要做到以终为始。”
 
在梁仁红看来,重大现实题材和一般现实题材的主要区别在于能不能反映时代主题和国民精神。“一般现实题材,小情小爱,家常里短,在百花齐放的部分里面,个人化、片段化都可以是,也是需要的。但是重大现实题材,它要能反映一个时代,要么是波澜壮阔的时代史,要么是非常重要的时代结点历史主题。” 
 
“现身说法”开拓思路方略
 
在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与研发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而那些具有原创性的经验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可以给行业更多的启迪。论坛现场,马继红用自己创作《运河边的人们》过程来分析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难点,“因为它就在当下,和观众贴得太近。所有的观众都可以是评判者,经历的事情,细节不对,背景不对,物件不对,说的话不对……人家都可以挑出来,方方面面都是近景,所以做现实题材很大程度上要有自己的定力”。
 
《运河边的人们》也让马继红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她感觉到一个作家只有拥抱生活,激起内心创作的情感,才能真正笔下流露出真实的剧本情感。
 
王小枪此前没有参与过重大现实题材作品的创作,因此在参与《功勋》《我们的新时代》等创作中,对他个人的难点还是创新。他用《我们的新时代》来举例:“其中一个单元是紧急营救,讲的是救援题材。在当时拿到这个命题的时候,同时期电视剧市场还没有多类似的作品,于是做了一些更类型化的尝试,这就是在重大现实题材的前提下创新。” 
 
创作《对手》和《县委大院》时,王小枪又有不同的感受,由于前者题材涉及国家安全的属性,可采访的对象不多,但是剧中的细节有要求真实,现实题材的作品不真实,观众就不爱看了,所以就呈现出一种 “虚构的真实”。后者恰恰相反,材料很多但缺乏主线,所以需要提炼编织,用真实的细节再虚构出一些情节。是“真实的虚构”。
 
傅斌星在参与了多部重大现实题材作品的创作之后,深感这样的作品不是单单一家民营公司可以承担下来的,需要相关专业部门共创,以及主管部门的指导创作,“比如《外交风云》,我们得了解外交史,跟外交部有深度的合作。像《我们这十年》,也是跟很多部门有深度的合作”。
 
赵毅则有三方面感触,“一是导向性,这个导向性无论是政策导向性,还是对于最终输出或者表现的产品,导向性非常明确。二是关怀性,对故事中的人物生活的形态要有一种情感,要有一种温暖正能量或者真善美,这种创作的情感和关怀性要放在创作过程中,甚至放在制作过程,包括选择演员过程。三是倡导性,也可以说是立意,这个项目在前期的时候无论是原创还是改编,导向得非常明确和正确,充分体现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