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联合会副会长、首视协创作规划指导委员会主任李京盛:长剧“去短”与短剧“扬长”的共生破局之道
2025年4月24日上午,由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首都视听产业协会主办,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北京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联合主办的2025首都视听节目春交会在北京郎园Station中央车站举办。中广联合会副会长、首视协创作规划指导委员会主任李京盛出席,以“2025:长短之变”为主题进行演讲,聚焦长剧与微短剧的产业生态与内容形态变革,剖析两者的优势互补与共生路径。
李京盛从产业形态、内容形态切入,对比长剧与微短剧的长短优劣,指出长剧存在制作周期长、成本高、观看门槛高等问题,而微短剧以“短平快” 填补市场空白。他强调两者并非对立,应通过扬长补短实现共生共融,共同构建多元市场格局。
以下为致辞全文:
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论坛,今年以来,我们业界非常活跃,从1月份到现在我们业界的各种会议,协会的年会,协会的研讨,还有各个平台机构之间的交流还有各种奖项的颁发和评选,确实很热闹。我也参加不少活动,从2月份深圳的中国电视剧产业协会的年会,到3月份上海的直播年会,再到4月份成都的中国视听网络大会,还有爱奇艺的微短剧之夜等等,目前与我们同时的还有很多活动在搞,热气腾腾,生机盎然。在这些活动当中有两个话题是每个活动都要涉及的,就是两个热门话题。
第一个就是关于AI写作对剧本的影响,再一个微短剧目前的发展现状与它的未来走势。这两个话题几乎已经成为今年以来每一次行业聚会必被谈及和热议的焦点,由此带来一些思考,在对这两个话题,大家的交流当中,有观点的碰撞和语言的交锋,有对一些现象的忧虑,也有充满希望的乐观,有会心的沟通,有彼此的启发,也有实践层面的开拓经验和体会的交流。更可贵的,我听到了有对这两个问题在理论和专业层面的思考和梳理,这些现象构成了2025年中国影视行业一大景观,这种生机盎然,议论风生的局面,显示影视界前所未有的改变时代正在到来,是生机与活力的象征,是创新与突破的前奏,是勇气和决心的比拼,更是使命和责任的担当。置身于业界这样的交流诉说,探讨的氛围之中,借此机会跟大家交流一下个人在年中参加这么多论坛研讨之后我对这两个问题的个人看法。两个问题我讲一个,因为AI写作还涉及技术层面的问题,不是我的特长,我今天借论坛机会跟大家交流一下对当下长剧与微短剧之间彼此发展的态势和利弊得失,以及如何实现二者共生共长。
给大家提供三个思考角度。
第一,从产业形态上来看,目前长剧之短和短剧之长,长剧之短是长剧目前发展遇到的瓶颈和弊端。短剧之长是指,微短剧目前所具有的优势,长剧之短跟短剧之长不是时间长短。
微短剧的迅速兴起首先是弥补了长剧之短,长剧创作目前三个短板:
第一个短板是制作时间长,在一个快速变化发展的时代,一个快速的观众审美口味迭代的时代,产品生产的时间过长,会形成作品话题热度的流失,这种情绪热情的衰减,舆论关注度的转移和内容新鲜度的损耗,长剧最短从备案、剧本、拍摄、送审到播出,整个过程一年半甚至两年。这样的长的周期,在一个变化不十分迅速的时代我觉得还有优势,现在不一样,现在切切实实感受到时间流逝之快。长剧生产时间过长造成作品市销对路从最初抓住选题,到把作品拿到市场上给观众看,有时候就已经过时了。
长剧第二个短处,就是目前资金投入量过大,造成了资本风险度过高,资本回收的压力大,利润回报率的降低,从经济角度现在的长剧创作也陷入一种尴尬。
第三是长剧的观看时间成本过高,长就造成观看时间成本增高,就造成弃剧,很多人研究这个现象。现在剧的完播率很少,弃剧现象,三集五集不看的现象很多,这里边固然有作品内容吸引力不够的问题,但是我觉得时间成本,一个人现在在一个月时间完整看完一部40集的长剧,在这个剧面前领会它说的内容,这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时间成本高,也造成和降低了长剧传播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目前长剧创作的长剧之短。
长剧当下暴露出来的三个短板是恰恰当下微短剧所拥有的三个优势,一个是制作周期短,带来的社会现象保持着敏锐和迅速观察反应能力,快,而且内容的保鲜度高,可以实现和人们的生活感受情绪起伏同步的地位。这个星期还在议论这个事情,下个星期或者下下个星期微短剧就出来了。
第二制作成本低,资金压力小,它就会为很多中小企业的生存减轻压力,现在很多制作机构开不起机,它没有那么多钱。恰恰微短剧的小成本,让它可以维持运转。
第三微短剧的观看时间方便,提高了人们碎片化时间的利用率,当今的时间成本,人的体力、精力、脑力就是人的生命力,时间成本是最昂贵的一种奢侈品,每个人都感到现在没有时间,没时间交流,没有时间看剧,没时间聚会,都是这种状态。短剧的碎片化时间的利用率,它节约人的时间成本也是节约人的生命力。短剧就是以目前自己的三长,要攻破长剧目前有的三短。或者说这可能是短剧当下要乘势而起的原因和趋势,我考虑的第一个。
第二从内容形态上看,长剧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也是让观众有弃长取短的倾向。
前面讲产业形态的原因,内容上看,长剧让关注采取弃长取短的相应,一个是为长而长的内容注水,招人厌烦。第二是叙事的拖沓和节奏的缓慢让人难以忍受,第三题材的重复和循环令人失去兴趣和新鲜感。第四是长剧目前创作手法的固化和老套造成的审美疲劳,第五对当下社会情绪和年轻观众受众心理鉴赏口味的变化缺乏了解,让长剧有些市销失衡。这5点也是长剧之短,这是内容短。
长剧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显然并非只是简单剧集的长短之过,是在内容创新层面上的乏力所在,市场层面也确实给微短剧对长剧的偷袭成功制造了非常有力的突破口,让微短剧乘势而起的时机。长、短剧目前之间的对垒,如何持续?或者如何调整二者之间的关系?还是经过多次的研讨,大家可以达成的共识。长剧要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微短剧也要避己之短,扬己之长,这样才能形成长、短剧都有利的良性市场环境,市场格局和产业生态。我们要两种艺术形态都有各自的生产的空间和传播的渠道。两种艺术形态都有各自的创新发展的机会,也恰恰让影视产业走出当下困境,摆脱生存尴尬实现新突破的生机所在。
长剧之长和短剧之短,看二者之间的发展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长剧虽然有以上问题存在,但是作为一门有数十年发展历程的成熟文艺门类,目前依然具备微短剧目前不能企及,很长时间可能也不能企及和不能被替代的优势。多年来长剧培养起来的受众的观赏习惯和观赏需求,长剧所具有的成熟稳定的题材特征和独特的审美表达方式,厚重而丰富的内容承载力,以及社会、人生、价值等等深度的思考力和表现力,都是长剧在当下文化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和优势所在,这些都是在多年发展历程中积累不可能被一朝取代的文化资本和文化能量,在这个意义上,微短剧的发展不要只看自己的现在的这种趋势迅猛。
与此相比较,微短剧又鲜明暴露自己自身有许多努力克服的短板和弊端,比如内容上的肤浅和流俗,审美格调上的简陋,题材上的边缘化趣味,艺术大的粗俗与草率,还有对观众浮躁心态和不稳定情绪的一种简单的迎合和发泄。这些微短剧本身所存在的自身短,如果不能被迅速地克服和校正,必然陷入前景堪忧的一种境地。
第三长剧与微短剧在当下如何实现共生共融?
任何一种新的文艺样式和艺术门类或者节目形态的出现,都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文化科技发展,还有人们生存方式,生活习惯、审美口味、价值观变化的关系。文明的昌盛和文化的繁荣就是给人们提供更加多样丰富优质的文化选择。这个意义上,微短剧的兴起应该被看作是促进当今影视文化发展的一种活力,促进影视产业发展,丰富产品类型,提供多种文化娱乐方式,拉动和提升当下的经济,赋能百业千行的潜力正在日益得到显现。正因为这点,所以管理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对微短剧的扶持和支持政策,各级政府都纷纷出台许多促进微短剧的发展规划,播出制作机构也在调整制定和加大微短剧的创作播出力度。许多创作者,特别年轻创作者也在积极地投身这个新兴行业。力求实现影视行业能够在产业生态,产品形态,作品样式,传播渠道和受众目标有新的突破。
微短剧正是这种兴起和成长中的一种新的文化产品,市场需求和观众接纳是出现发展的客观因素,目前要撼动长期以来被长剧统治的市场格局,并且争夺受众是一种客观事实,但是长、短剧之间的竞争并非通过彼此之间的生死杀伐来一决雌雄。也是产品多样和丰富来满足观众需求,如果说到竞争,二者之间其实也都可以借此实现双向突破,长、短之间既可以是节目形态上的互补互通,也是彼此之间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互动互学的过程。同时加速长剧实现内容更新,可以加速短剧改变目前自己所具有的这些粗糙简陋的面目。
长剧跟短剧二者之间的竞争,应该是有这样的心态,首先长剧对短剧而言,要去除鄙视链,微短剧对长剧而言也要弱化和企图打破长剧实现的独霸市场的野心,要弱其志而强其骨。从现在的影视播出市场来看,长短剧之间,长期共存,互相启发,携手共进形成一个新的中国影视产业的节目形态和产业形态是完全可能的。从今天以来1到4月份可以看到长剧跟微短剧的发展势头都非常好。二者之间共同构成了良性多元的市场格局。1到4月份长剧播出收视稳健,作品数量质量都有提升,年代剧的《六姊妹》和《北上》,现实题材剧的我的后半生,还有一些刑侦剧,《黄雀》《沙尘暴》,古装剧《国色芳华》等等,都显示出长剧显示出较为稳定的市场优势。
微短剧在今年的1到4月份创作播出数量也在直线上升,其中《家里家外》这样爆款的短剧刷新了观众对微短剧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一种惯性认知。从这些作品当中我们看到长剧的结构在加快,长剧的戏剧张力在加强,叙事手法跟反转力度也在提升,从微短剧像《家里家外》跟《法官的荣耀》来看,这些作品当中我们也看到了长剧内容对微短剧在题材选择,情感传达和制作水准上也有一个明显的提升,二者之间的互助、互补、互学局面已经在形成。我们期待2025年将是开启长短剧之间的共生共长的年代,让长剧实现新的突破,让微短剧有更加成长的空间和提升的过程,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