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视听产业协会
线上平台

新闻资讯

News and information

李京盛:古装剧的进退与历史剧的未来

来源: CBBPA 发布时间:2021-10-19
字体: | |

古装剧的进退与历史剧的未来

 

 ——在北京秋季电视剧产业发展论坛上的演讲

 

20211019

李京盛

 

 

近年来,在现实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都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历史剧创作却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生产量和播出量均创历史新低,与此同时,古装剧却以取代历史剧的声势,一时成为市场新宠。对此种现象,众论纷纷,褒贬不一。今天,借此次论坛的机会,我想与各位同行,探讨和交流一下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门户之分:古装剧与历史剧的渐行渐远

 

对古装剧和历史剧在“名分”上的分野与二者之间确切的身份界定,起于何时,源于何因,依于何据,似乎都没有十分明确的说法。但现状是,这原本被划为一类题材的电视剧,近年来却被业界和观众约定俗成的一分为二了。有一种说法是:台湾的电视剧只有两个类型:一种叫古装剧,一种叫时装剧,以此来区别电视剧内容的古今之分。这种解释虽然通俗易懂,但毕竟也有牵强附会的成分。而且在古装剧和历史剧这两个概念之间,从题材分类上看也并不严谨,既有矛盾之处,也有互相涵盖的成分:历史是内容概念,而古装只是形式特征。古装剧与历史剧从同属一类到逐渐分离,再到自立门户,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从历史正剧到历史传奇,再到历史戏说、江湖武侠、穿越架空、古偶古宠,仙侠灵异、修功寻道、直至玄幻魔幻等等的“次元破壁”,这大概就是古装剧脱离历史剧的逐渐发展演变之路。从历史剧中衍生出来的古装剧,也有些与历史剧相互涵盖的作品,比如历史传奇和历史故事之类,它们是属于二者之间可以互通的共属内容和类型,这里就不再细分了。但今天被市场命名为古装剧的作品,通常意义上是指以下三种类型:一种是用纯粹的文艺创作手法,模糊历史朝代和虚构历史人物,创作出与现存历史记载基本无史实关联的故事;第二种是以魔幻和玄幻的写法,讲述一种“当代人造神话”,实现次元破壁;第三种则更加简单,就是直接把当代男生女生的爱情故事,放入古代、扮以古装,如古偶古宠之类。这三种类型,如果再被冠以历史剧的名分,其自身也难免有尴尬之处。这种逐渐脱离传统历史剧内容框范的作品日益增多,久而久之,约定俗成的被统称为古装剧,并在互联网文化语境、消费文化和偶像经济的作用下,日渐成长壮大。


二、流变之因:环境变化与供给侧和需求侧达成的市场共识

 

古装剧从自立门户之后,能够迅速地发展壮大,进而替代甚至是替换了历史剧而成为了一种“市场显剧”呢?

 

一是与互联网时代的文化消费风尚有关。从网文到网剧,从阅读爽文到观赏爽剧,这是古装剧得以“发家致富”的基本路径。大部分古装剧的题材来源是网络文学改编。而网络文学在大众阅读领域特别是青年人群读者中,具有广泛影响,也就是说,古装剧在它的兴盛之初,就已经预先的培养了它的观众群体,即粉丝与饭圈,这让古装剧具备了先天发展的优势。

 

二是与资本的扩张有关。一些市场影响巨大的古装剧,特别是通过重金购买的一些网络大IP、大女主题材等,一般都会不惜重金打造,从演员阵容到服化道配置、从特技运用和生产制作等等方面都不惜工本。它的资本运作模式、宣传声势以及当时丰厚的盈利空间,都是其他题材电视剧所不能望其项背的。资本的推波助澜为这类剧的流行打通了市场渠道。

    

三是与近年来电视剧播出主流渠道发生的变化有关。电视剧从以电视台播出为主,到以互联网平台播出为主这一改变,更让古装剧乘势而兴,出于平台特性和用户需求的特点,网络对古装剧播出比例也越来越大。再加上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收视便捷和用户年轻这些特点,这也是让古装剧日益发达的重要原因。

 

四是年轻观众群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电视剧以中老年观众为主要观赏群体的现状。流行时尚、轻松快乐、求新求异、休闲消遣成为了文化产品市场新的潮流。古装剧能迅速抓住这一特点,从内容形式,表现手法和审美样式上,迎合了这一潮流变化,让供给侧生产与需求侧期待实现了相互满足。

 

五是在古装剧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历史剧创作却陷入了一种窘态:资金投入的不足,使其在与古装剧的竞争中变得被动。创作手法和创作观念的相对传统和保守,使其难以有新的艺术突破来满足新一代年轻观众的需求。另外,在创作上存在的一些误区和为难情绪,也制约了历史剧的发展。比如舆论曾批评过在历史剧创作中存在的美化帝王形象,渲染权谋文化以及过多的表现封建朝堂的君臣争斗和后宫争宠等问题之后,便误以为帝王剧不能写了,历史政治剧不能写了,对于稍微涉及一些历史敏感话题的历史事件和相对复杂的一些历史人物也都不敢写了。这使得本来就显出势单力薄的历史剧,又自动退出了创作主场,也更加巩固了古装剧一家独大的发展局面。

 

 

三、评判之争:圈层立场与情绪化批评带来的理性失衡

 

在分析了古装剧的演变过程和其逐渐发展成势的原因之后。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分析古装剧在文化内涵、价值表达、类型创新和审美呈现上的得失功过呢?这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

 

从古装剧日益得势之日起,对其批评之声就不绝于耳。一是认为古装剧将中国历史做“空心化”表达,是历史虚无主义在历史剧创作领域造成的影响。二是认为古装剧是过度娱乐化的结果,是在文艺创作上去历史化,去思想化,去价值化的不良创作倾向。三是认为古装剧津津乐道于所谓的纯情纯爱、报恩献身之类的故事,内容悬浮,感情虚泛,缺乏文化内涵。四是认为有的古装剧在历史观上误导了青年人对中国历史的正确认知,也损害了中国历史文化形象等等。

 

当然,在对古装剧做出上述批评的同时,也有对其肯定的声音与之同在:一是认为古装剧开创了一种新的虚构性历史故事的讲述方式,丰富了中国电视剧的题材和类型。二是认为古装剧从历史剧中的分离和演变,是历史题材多样化发展的趋势,满足了新一代青年观众的不同文化需求。三是认为古装剧内容轻松活泼,表现手法新鲜独特,网性特征和爽感性强,在职场压力和焦虑感较重的年轻人看来,这些作品可以减压解乏,相比于传统的历史剧,更具观赏性和流行度。四是认为古装剧特别是一些大古装剧,气象豪华,场景壮观,阵容强大,具备良好的视听观赏效果,特别是在对历史场景的精致还原和在历史环境服饰器物等方面的精细化呈现上,追求美轮美奂,提升了中国电视剧的审美表达层次、艺术制作水准以及在海外观众中的影响力。五是认为有些古装剧虽然内容平庸或离奇,但也并未突破价值底线,在文化开放和多样的时代,对文艺作品也应持有一种无益无害的“中性尺度”予以包容等等。

 

伴随着古装剧的发展,舆论对它的褒贬抑扬,也形成了任何一种批评和肯定都似乎难以服众的局面。“舆论漩涡”往往既会使人陷入“当局者迷”的境地、又会使人失去“旁观者清”的主见。喜欢者难免对其有溢美之词,排斥者对其又不免有挞伐过度之处,这正是“粉丝”和“饭圈”等商业文化和偶像经济过渡膨胀之后,舆论场“失重”而造成的情绪失控。另外,因古装剧是一个庞大的数量存在,题材手法样式不一,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简单笼统地对其肯定或否定,不但难免以偏概全,还会使双方更加互不服气,而愈加刺激起强烈的情绪反弹,加剧其观点的“对立化”表达。再有是互联网时代评论渠道的多样化和评论主体的多元性,也使传统的“权威性批评”缺失,导致依靠人多势众的“网民意志”,有时也能左右舆论,甚至成了判定是非的标准。

 

 

四、得失之辨:古装剧在时移势易中的进退取舍

 

大概从去年以来,种种迹象表明:古装剧热开始退潮:一是从产业角度看,外部投资环境的变化,使其缺少了资金支撑;二是从管理角度看,调控手段的加强和政策措施的力度,也在制约其发展态势。特别是最近进一步加大对文娱领域的综合治理,限制天价片酬,查处阴阳合同,整治饭圈文化,加强文艺评论,反对过度娱乐化倾向等等措施,都在抓紧落实中,而这些又都和古装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一定的关联度。三是从古装剧自身发展看,持续几年的数量激增,加剧了自身竞争的激烈,也造成质量下降和内容同质,给观众带来了审美疲劳。近期投放市场的几部大古装剧,基本上反响平平,豆瓣评分也创下新低,这也挫伤了古装剧的创作生产热情。四是还有个别古装题材,在内容情节上出现类似耽美的倾向,这让小圈层以外的观众心生拒意等等。

 

如何来理性的看待和评判古装剧发展过程中的创作得失,总结其成绩和经验,这对下一步历史题材创作,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首先不能离开近些年中国电视剧发展的整体态势来评判古装剧的得失。

 

古装剧在发展过程中,从其作品角度看存在的问题,其实与其它题材类型电视剧存在的问题有些是相同的:内容层面的悬浮或文化内涵上的轻浅,情感层面的幼稚和价值层面上的薄弱,以及泛娱乐化等,这些创作失误,并不是古装剧的一家之过,而是在任何题材电视剧中都有的现象。

 

二是不能离开近些年来中国电视剧发展所处的大环境和大背景来评判古装剧。

 

从当今文化消费主义思潮泛滥的角度看,过度开发文化产品中的商业特点,用流行口味替换文化引领,用异想和杜撰替换艺术想象,用消遣笔墨和娱乐心态取代价值传输,这也不仅是古装剧创作中独有的现象,甚至也不仅是在电视剧创作上所独有的现象,在整个文艺门类创作中,也同样有类似的问题。这是市场文化场域中的失误,古装剧也只是未能幸免。

 

三是不能只从古装剧中某类个别作品和个别现象出发,来看待其全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正如上文所说,古装剧在从历史剧中分离出来之后,确实是开创了一种新的想象性历史的叙事方式,丰富了中国电视剧的内容和样式,也适应了年轻人的观赏趣味,有一些高品质的古装剧作,如《琅琊榜》、《清平乐》、《长安十二时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鹤立华亭》《庆余年》等,它们在虚构故事里融入的历史情结和表达出的历史镜象都颇具历史意蕴,故事讲述得精致,把握住历史感与想象力之间的平衡,描摹和再现历史场景的细腻,也体现出了创作者的才华和创新成果。这些作品不但得到观众认可,同时也扩大了中国电视剧在海外的影响力。还有一些古装剧,以青春励志、热血成长为主题,将一些现代人的情绪与观念,植入历史语境中,丰富了古装剧的题材类型。如《大宋少年志》等,这些也都应看作是古装剧对中国电视剧的贡献。但同时也有一些古装剧,从内容到形式,都缺少了这种正向的创新力。比如古偶、古宠、言情等等,只求古今混搭反差后的效果,而不顾内容与情节逻辑的合理等等。

 

从古装剧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任何一种题材或样式,在一段时间内的过热和过量,最终往往都会导致过滥和过时的结果,这类现象在电视剧的发展过程当中并不少见,比如苦情剧、家斗剧、抗日神剧等等,无不都是在一哄而上之后又一哄而散。因此,保持电视剧创作题材和生产上的基本平衡和稳定,对于创作者和管理者来说都很重要。

 

第二,守正和创新对文艺创作而言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守正是基础和前提,创新是发展的需要,无论就内容而言还是就形式而言,都不能割裂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守正和创新如果不是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相互匹配和同步,要不就会顾此失彼,要不就会两者皆输。

 

第三,“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根系,它给文艺创作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艺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艺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这是习总书记关于文艺创作一系列论述中的重要观点,对古装剧和历史剧创作都有重要指导意义。古装剧尽管可以在类型上和历史剧之间有所不同,但它却不可能与历史之间完全划清界限。

 

时间关系,我今天只能和大家先交流以上关于古装剧的看法,下面还有三方面的话题要交流,我只能先报一下标题,这就是:五、进阶之道:历史题材剧创作的提升路径。六、未来之势:对新历史题材剧创作的期待。七、现实之需:新历史题材剧需要重点关注的题材领域。这三个问题,今天没有时间讲了下次再接着和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