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首场圆桌讨论中,嘉宾就“剧集创作谈——题材破壁、叙事创新与文本力量”展开讨论,聚焦剧本开发、题材选择、叙事手法创新等议题,结合近期热播案例,分享了各自的创作思考与实践经验。
根据张桂梅校长真实事迹改编的《山花烂漫时》播出后收视与口碑双丰收。编剧袁子弹在分享创作思路时表示,破题的关键在于跳出传统英模叙事框架。“我不想强调张校长的牺牲,而是提炼出‘理想主义者的高级快乐’这一主题,这也成为创作中的第一个抓手。”她透露,接触张桂梅本人后,主创更坚定了这一创作方向,“她幽默、鲜活,所以我们最终用‘创业剧’的逻辑来写她建校的过程,展现其艰难与热血。”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生万物》总制片人戴莹分享了该剧的创作心得。戴莹表示,“由于该剧题材的稀缺性和缺少数据参考样本,上线之前我们是有些忐忑的。”但该剧站内热度值达11018,斩获平台历史热度第二的好成绩,大大超出预期。“这印证了‘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内容具有强大的观众基础。”她特别提到,该剧在25-35岁主流用户中占比达54%,“说明土地题材同样能深度打动年轻群体。”
她表示,选择《生万物》这个颇具差异化和突破性的题材,源于平台对市场的深度思考和洞察,“中华民族与土地的情感联结是深植于基因的。我们希望通过三个家族两代人的故事,以‘小家’见‘大家’,传递‘把日子过出花’的生活哲学。”她进一步表示,爱奇艺持续深耕现实主义赛道,从《人世间》《狂飙》《风吹半夏》《警察荣誉》《南来北往》到《生万物》,始终致力于在现实题材中实现类型突破与情感共鸣。
《归队》导演臧溪川分享了抗战题材的创作方法。该剧以东北抗联一支失联小队为主线,力求还原历史现场。“虽然故事观众并不陌生,但我们从小切口进入,塑造鲜活的人物群像,这在以往抗战剧中较为少见。”他认为现实主义创作离不开真实素材的支撑,《归队》的创作建立在对抗联战士及其后人的走访基础上,真实是情节合理性和情感感染力的根基。
二十四格文化传媒总经理、《以法之名》总制片人高金玺系统阐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四项原则:鲜明的人物性格、复杂的人物关系、纠结的人物态度、简单的故事情节。“只有让观众感同身受,才能在故事流淌中实现主题的传达。”
当下微短剧市场蓬勃发展,面对激烈的用户竞争,长剧创作如何破局?袁子弹表示,短剧与长剧在创作逻辑上存在本质差异。长剧更需要严密的逻辑、思想的厚度和文化的余味,而非一味求快。面对竞争,长剧必须成为“六边形战士”——人物立得住、世界观宏大、能带来文化认同。“不能让人感觉是‘昂贵的预制菜’,而应是匠心打造的‘特色菜’。”
“长剧不能短剧化。”臧溪川表示创作规律不可混淆。他谈到,长剧依靠人物推动剧情,不能为追求节奏而短剧化。二者各有其美学逻辑和观看方式,应尊重其媒介特性。高金玺也认为,长剧与短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产品形态,不能简单混为一谈。他表示,采用长剧的创作方法制作短剧,或以短剧的思维策划长剧,均不符合内容创作规律。在他看来,当前长剧市场并非面临观众流失,而是优质长剧供给不足,“拍得好,无论长短都会有人看;拍得不好,任何形式都难获认可。”
关于如何持续推动剧集创作的内容创新,嘉宾们认为应回归创作本质、真诚面对观众。戴莹表示,“《生万物》在2022年开始筹备时,土地题材在市场中是稀缺的。‘新就是旧,旧就是新’,多年不见的题材反而成为创新。不盲目追逐热点,先想清楚自己擅长什么,把专业做扎实,才能真正做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