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视听产业协会
线上平台

新闻资讯

News and information

研讨 | ​在正面书写党史的创作中,《光荣与梦想》留下三条宝贵经验

来源: 影视独舌 发布时间:2021-07-30
字体: | |
“《光荣与梦想》正面、完整地呈现了从1919年到1954年的这一段历史,即建党、立党到党领导下建国、立国的历史,具有史诗的格局、史诗的审美、史诗的情怀,是一部非常形象的影像教科书。”在7月30日电视剧《光荣与梦想》上海研讨会上,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这样说。
 
这次研讨会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市广播电视局主办,上海广播电视台承办。与会的领导、专家和主创共同探讨了这部剧的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

 
写史:继承《史记》和《三国演义》的传统

 
在东方卫视中心总监王磊卿的主持下,主创人员率先谈了创作感想。
 
导演刘江是飞天、金鹰、白玉兰三大电视剧奖最佳导演的“大满贯”获得者,他在接到总局布置的这篇命题作文的时候感觉责任重大:
“在八字没有一撇的情况下,离2021年5月播出只有18个月了。保证这个戏要制作得精良,长度最多40集。倒推下来,从一大到抗美援朝胜利30多年的历史,只能装进40集的长度里。我们叙事风格是现实主义的,我们是连续剧而非单元剧,这种叙事难度太大了。”
 
为了这部剧,刘江调动了全部的艺术积累。经反复研讨和权衡,他定下了四“化”的创作原则:讲述手法多样化;人物塑造性格化;情节设计戏剧化;历史呈现细节化。
 
这四条贯彻起来如捧水前行,跑冒滴漏越少,最终的效果越好。刘江的用心,被专家们接下来的解读频频印证。
 
编剧赵宁宇前半生下功夫最大的领域是党史、军史。这两年,主旋律影视创作井喷,他也迎来了编剧生涯的忙碌期。之前他参与电影剧本多,电视剧剧本少,这次用40集写35年,对他而言也是新课题。
 
《光荣与梦想》的剧本创作,兼用了编年体和纪传体。在编年体方面,剧作努力截取历史上高光时刻,浓墨重彩,散点透视,从五四运动的余声写到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枪。以历史事件为点,连缀成线,辐射及面。
 
在纪传体方面,剧作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刻画笔墨自然充足,贺龙、叶挺、彭德怀、陈毅、陈赓、粟裕、孙中山、宋庆龄、张治中、蒋介石、张国焘各自成传,其他人物在各自单元当中发挥作用,如陈独秀、李大钊、董必武等前后勾连,经纬密织。
 
用文艺评论家毛时安的话说,“这部剧继承了中国历史叙事的两个传统:一个《史记》的传统,有高度的文学性,一个《三国演义》的传统,注重人物刻画。”
 
在刘江导演的率领下,主创团队完成了破题、剧本创作、影像转化的艰辛而充实的过程,赶在播出之前交片。

 
制作:体现了中国电视剧的工业水平

 
由于历史的绵延不绝和记载的庞杂不纯,党史剧很容易陷入见事不见人,类同纪录片的误区。《光荣与梦想》用了高艺术和技术含量的视听语言打破纪录片感。
 
剧评人李星文在会上讲述了给他深刻印象的三个长镜头。
 
长征开始,一个8分10秒的镜头展现了这次迁徙的波澜壮阔。镜头起起落落,兜兜转转,红军的长龙在江河丛林之间前行。浓密的枝叶成为了镜头转接的天然载体,不是实拍的一镜到底,但取得了一镜到底的效果。中国革命道路的蜿蜒曲折,尽收眼底。
 
第二个是红军攻占腊子口来到哈达铺,陈赓逛街的长镜头。这是真正的一镜到底:罗荣桓提着两只鸡出场,路过吃饭的李德和伍修权,碰见买辣椒的邓小平,迎面走来陈赓。寒暄之后,跟拍主体变成陈赓。陈赓进眼镜店修眼镜,出门碰见张闻天、博古、王稼祥都瞪着近视眼选鞋。再往前走,一个战士吃撑了被送医,然后是给鞋钉掌的彭德怀。这时候,两个战士拿着报纸急匆匆路过。
 
这个3分40秒的长镜头,特别轻松愉悦,特有生活气息,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红军都是钢铁汉,也是血肉之躯。
 
第三个在开国大典上。镜头随着领袖们走向天安门城楼,然后转向人山人海的群众,再转回来时,就变成了真实的历史影像。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之后镜头一切,声音通过收音机,传到了不同地点的徐向前、任弼时、蒋介石的耳中,以此完成史事—史实—史诗的转变。
 
李星文说,“长镜头是影像艺术中的重武器,能够制造地道的沉浸感。愿不愿意使用长镜头,往往标志着创作者的激情和投入程度。《光荣与梦想》在保证历史基本面貌的前提下,进行了史料的删削和整合,实现了苦难与辉煌交融的表达,也体现了中国影视工业当下的制作水准。”
 
尹鸿说:“这个作品做好了历史情境的呈现,长镜头不仅仅是技术,更重要还原了历史的现场感。长征开始的场景,有数字技术的加持,那种大俯拍非常好。以前表现长征的电影里,也没有直观看到部队的分头行进,大的地理空间和环境。此处是大片的感觉,有一种史诗的审美。”

 
细节:一具体就入心

 
媒体人许晓青说:“影视剧创作当中,有基于史实的合理化想象,《光荣与梦想》完成了大场景小细节的合理化想象,特别在毛主席与周围人物关系处理上,塑造了非常经典的场景。”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吴保和注意到了剧中众多的牺牲场面:“毛主席在诗词里说,为有牺牲多壮志。这个电视剧写了十几个先烈的牺牲,包括李大钊、汪寿华、瞿秋白、杨开慧...杨开慧被打了三枪后牺牲,令人痛心。”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薛峰提到了这样一个细节:剧中毛泽东在给杨开慧梳头,杨开慧问他:“上海会开完了,中国就会不同吗?”毛泽东说:“会”。他觉得这是一种不同于过往剧目的个性化表达。
 
其实,这把梳子是“以凡人写伟人”的一个贯穿道具,在青年、中年、老年毛泽东的戏份中均有出现。每次出现,都有浓烈的情感输出。
党史专家赵恩国说,“历史细节能打动人,感染人。关键的历史细节,为观众厘清了中国共产党在一个个关键时刻的重要抉择。”可见,细节虽小,却有莫大之功。
 
以党史为基本脉络的电视剧,创作难度高。35年间,大小事件无数,表现什么、不表现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都需要斟酌。而且,经过中国电视剧40年的反复耕耘,党史中几乎没有处女地可供开垦。
 
《光荣与梦想》剧组想尽一切办法,圆满完成了任务。对于革命历史题材剧的创作,至少留下了上述三条宝贵经验,可供后来者参鉴。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朱咏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电影局局长高韵斐,上海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罗毅,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宋炯明,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东方卫视中心总监王磊卿,紫荆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原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主任)(《光荣与梦想》总顾问)吴保安等领导出席研讨会,与应邀参加的各路专家、嘉宾、主创团队和热心观众一起对《光荣与梦想》的主题思想、艺术价值、现实意义进行了多方位的研讨。

 
作者:五指山
来源:影视独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