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之舟》研讨会:新时代军事题材创作为何如此打动人心?
12月18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海军政治工作部和浙江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海军题材电视剧《和平之舟》研讨会在京举行。
电视剧《和平之舟》改编自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13年来勇闯远海大洋,在43个国家和地区执行人道主义医疗救援服务任务的真实事迹,自11月4日在CCTV-1黄金档及腾讯、爱奇艺开播后,连续登顶多个权威行业热度榜单,豆瓣评分7.8,微博相关话题累计阅读量达17亿,全网热搜热榜上榜35次,得到了诸多业内专家和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
会上,中宣部文艺局、国家广电总局有关负责同志以及在京文艺专家、部分主创人员齐聚一堂,围绕该剧的时代价值、题材创新、艺术表达等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呈现真实力量,展示大国担当
作为播出方代表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党委副书记夏晓辉表示,《和平之舟》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海军高水平的国际医疗救援能力,体现了中国的大国风范和责任担当,主题内容选择特别符合央视一套播出的定位,是大剧、正剧、国剧的标准。
海军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主任丁玉宝指出,电视剧《和平之舟》所反映的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递的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博爱。这部剧正是通过军民融合方式,实现了军事影视发展的一大突破。
本剧的军事制片人兼主演王强提到,这部戏力求真实,从剧本到筹划拍摄前后耗时1年多时间,拍摄历时112天,拍摄中共计完成1550场戏,剧组工作人员780人,主要演员及群众演员共计19800人次。因为拍摄出不了国,纯景搭建了30棚。
作为本剧原型之一的医疗顾问孙涛表示,在跟随和平方舟执行多国海军活动、走出国门时就发现,不发达的国家特别喜欢和平方舟医院船,因为它切实帮助到了很多需要帮助的人。这十年间,和平方舟更是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在不断地成长、成熟。
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范志忠认为,这是一部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从高原走向高峰的优秀作品。通过塑造一群舍小我服务大我、具有牺牲精神的军人形象,这艘船被赋予生命之舟、和平之舟、友谊之舟、文化之舟和中国名片的形象,展现了中国海军行进万里所为和平的史诗担当,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家气度和国家力量。
《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表示,《和平之舟》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化视野,让中国军旅题材为代表的新主流影视剧的艺术创作,从传统基于民族主义与家国情怀为主基调的叙事模式,转变为在坚持爱国主义前提下,站在更高的维度去解读中国为地球村的人类家园所担负的责任与使命。
全方位展示海军形象 走在时代议题前列
《解放军报》原文化部主任陈先义指出,《和平之舟》特别值得称道之处,是以年轻人为主体,第一位展现了军人的和谐精神和阳刚之气。和平之舟上的海军,每一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展现了一个阳光向上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群体。这样一个群体让千千万万的成年人充满向往,实际上这部戏也是一个很好的征兵广告。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李准指出,在中国文艺创作的世界目光上,这部剧走在了前面;在形象地诠释对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对生命尊严的追求上,这部剧也走在了前面。而这两个方面,在剧中都以海军本身生动的实践来诠释。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主任李跃森指出,这部剧在创作上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很好地处理了纪实与虚构的关系,通过戏剧情境的巧妙设置来表现人物,在凸显人物个性的同时,也写出了主人公的爱心、使命和担当。和平方舟出行本身只是一个实践,是没有戏剧性的,这部剧也没有刻意制造戏剧冲突,而是从生活出发,巧妙地把海军日常生活转化为戏剧场景。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认为,《和平之舟》坚持了“以文化人”,它最突出的一个表现就是站得高、选得精,找了一个独特的事件和视角,来讲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整部剧以人带事,靠张渡航这个人物的精神世界的塑造来勾连这些事件,完成自己的叙事链条;找了和平方舟这么一艘船的视角,去凝聚心灵。这是我们部队文艺创作积累的一条重要经验。
最后,浙江省宣传部副部长葛学斌也总结指出,《和平之舟》作为新时代现实题材的创作,做了很多内容探索。没有强大的海军就不可能有和平方舟,这部剧也算得上军事剧创作的新标杆。
作者:刘冰倩
来源:影视独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