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启动2020《中国电视剧(网络剧)产业调查报告》调研工作
《中国电视剧(网络剧)产业调查报告》创刊于2014年,历经5年的探索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行业年度资料文本,产生了一定的专业参考价值。
为加强调研的针对性,深入探寻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案,自2020年起,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与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将共同组建“产业调查报告”调研编写专项工作组,对“产业调查报告”的调研、编写和传播进行升级改造,强化深入一线、优化内容体系、推出在线服务平台,增加阶段性专题发布。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迫使许多影视剧项目停摆,给行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影视剧项目如何实施风险控制,进而保障投资目标的顺利实现,是当前业界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同时,在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倒逼之下,影视制作云端应用开始更多地从概念走向实战,帮助部分企业控制项目风险,保证影视作品顺利推进。
在此情形下,“产业调查报告”调研编写专项工作组启动了为制作机构提供后疫情时代影视剧项目“风云策”服务的专题调研。
组织对后疫情时代影视剧“风云策”专题调研,是2020年《中国电视剧(网络剧)产业调查报告》的重要内容。专题调研坚持以服务产业实际需求为目标,避免出现“为出版而调研”的虚浮倾向。
对后疫情时代影视剧项目风险控制的调研已经于7月初展开,调研组首先以调查影视保险作为对风控服务体系研究的切入点,对国内市场面向影视剧项目提供的保险服务现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在后疫情时代风云策主题调研框架内,调研组也走访了一些影视后期制作公司和影视云存储相关服务商,详细了解影视远程制作的发展路径及对业界的影响。
影视保险服务潜在需求巨大
通过走访中国人民保险、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太平保险、太平再保险等国内主要保险机构的相关业务部门,调研组认为,近几年来国内影视保险(尤其是完片保险)业务一直处于“想起步但未能起步”的状态。由FFI(美国电影金融公司)推动的美国经验进入中国后遇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国内开展的影视保险业务目前仅有主创人员意外险、拍摄器材财产险等部分传统险种,带有完片概念的保险服务基本没有实现典型项目的有效落地。
保险行业的许多专家认为,国内影视产业对相关的保险服务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由于国内影视业与美国等高度工业化市场之间的巨大差异,现有完片保险类产品与当下国产影视剧项目之间存在着巨大鸿沟;中国影视剧产业项目风控环境的改善离不开专业保险机构的参与,而影视与保险的深度融合对接的确需要两大行业相关主体的共同努力。专家们提出:一方面希望影视机构提高风控意识、积极研究风控手段,不断提升项目运作的规范化、工业化水平,以适应国际化保险服务的要求;另一方面,希望保险机构突破所谓“国际模式”的条条框框,“放下身段”,以更加“接地气”的服务理念来优化国产影视剧产品的保险环境。
调研组在走访中还了解到,各大保险机构都有意愿与协会建立合作关系,他们希望在深入一线切实调查本土影视产业特点和痛点的基础上,共同研发一套让国内影视制作机构易用、实用、用得起、用得好的保险服务制度。
影视“云制作”未来可期
近些年来,云计算、云技术、云服务在各个行业领域大范围铺开的背景下,影视远程制作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每年的影视行业展会上,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制作业务虚拟化、云端化的效果演示。而此次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则迫使影视制作云端应用开始更多地从概念走向了实战。
调研组走访了解到,疫情爆发后大量影视项目陷入停滞,但也有部分项目通过上云这种全新的工作方式在持续推进。其中一些国内的影视制作企业通过成功运用云技术和云服务,将疫情因素给企业的影响降至最低,有效控制了项目风险,最终保证了影视作品的正常上线和播出。
按照传统的工作方式,一部影视作品素材内容的传送要先拷贝到硬盘里(一部影视剧通常需要一百多张甚至几百张硬盘),再由工作人员用肩背手提的方式进行“人肉”运输。这种办法效率低下,资产安全性差,又缺乏弹性,但又是一个长期以来没办法的办法。在后期制作环节,则限于高规格的硬件设备要求、大数据量的存储与传输以及对数据安全的绝对需求,制作环节普遍实行的是设备密集、数据密集和人员密集的工作方式。在疫情期间,当人员流动受限,“人肉”运输和集中工作不再可行时,一些对制作业务上云早有布局的企业为行业提供了可学习和借鉴的案例以及解决方案。
比如,有影视后期制作公司和云计算服务商在云渲染业务合作的基础上,运用云桌面技术和服务开发了远程办公生产方案。据了解,云桌面是一种基于桌面虚拟化的云服务,是在云端服务器构建与本地电脑相同的操作环境,用户借助本地电脑屏幕对云端的电脑进行操作。通过专线,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公网访问云桌面,用远程连接软件跳板到办公室工作站。如此一来即使是远方的电脑,也可处于企业的内网环境,个人电脑只要网络正常就不再需要下载庞大的文件。而在数据安全方面,作为跳板机的云桌面也提供了足够的数据安全管控能力,降低素材流失风险。比如可溯源的水印功能、可调整设备准入策略、禁用文件上传下载等。这些功能都让影视后期制作公司实现了“数据隔离”。可见正是基于前期对于云业务和云技术的主动关注和积极拥抱,才为企业顺利复工复产打下基础。
图片来自MORE VFX
对于影视行业来说,网盘一直是各个环节存储和交换素材的重要工具,也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云功能之一。但目前普遍使用的云盘产品基本都是基于公有云的,容量有限和下载速度受限是此类产品的普遍特点。另外,公有云的安全性也一直饱受人们的质疑。如果说公有云网盘作为日常存储和交换素材的辅助渠道还可以使用的话,那么在疫情期间,在大规模的存储和传输数据的需求下,公有云显然是不合适的。正因为此,也有云服务企业开发出了为影视相关企业定制和搭建私有云的业务产品。基于私有云的网盘,其容量、速度再也不会成为存储与传输数据的瓶颈,而且安全性也更能得到保证。同时影视制作企业也可在此基础之上一步步构建自己的云,以实现云渲染、云制作等应用。
调研过程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即使影视企业已经普遍能意识到业务上云的优势和必要性,但相当部分企业对此仍持观望态度。这主要受限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大量影视企业业务庞杂,需求十分的分散,使得标准化的服务和产品应用很难有效落地;高定制、高适应性的大规模上云目前成本较高,相关影视公司难以承受;企业和各地区网络状况的千差万别限制了上云的效果;单纯上云还难以解决异地协同中,硬件尤其是终端差异所造成的工作困扰;安全性和数据丢失问题仍为大家所担心。不过综合来看,这些阻碍因素属于发展过程中的短期性问题,都可通过技术和应用方面的进步以及相关配套的改善逐步解决。
在云制作的发展路径上,有从业人员把目前影视制作业务上云分为了三个阶段:计算上云、数据上云和制作上云。
其中第一个阶段的“计算上云”最常见的是渲染农场,可以有无限量的机器提供无限量的计算力,目前在业内已经得到了大规模运用。第二个阶段“数据上云”将素材和数据搬到云端,可避免在反复传输中浪费大量的时间,从而大幅度提升制作效率和节约成本。这方面已经有相对成熟的技术方案,并在很多企业中得到应用。而第三阶段的“制作上云”则将能将云端操作者的显示界面直接传递到显示器上,就和操作本机一样。这方面的方案仍在逐步的摸索和完善过程中。另外,对于具体的影视拍摄,一些受访者表示随着5G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云拍摄将很快获得有效应用。
调研过程中,受访者普遍认为,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云计算也将推动影视行业快速升级。在5G、AI、AR等新技术的推动和支撑下,互联网技术和IT服务将会给国内影视行业激发出巨大的产业红利。对相关课题,协会“产业调查报告专项工作组”将持续跟进调研,从趋势方向、具体解决方案、产业链合作推进等多层面为业界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