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2》研评会在京举办 多方代表共议新时代电视剧创作
1月25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电视剧《大江大河2》创作研评会在北京召开。总局电视剧司领导、出品方代表、主创代表、研评专家、播出平台代表、青年观众代表和媒体代表齐聚一堂,交流讨论《大江大河2》在文化表达、价值引领与反映社会现实方面产生的影响,在统一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上的实现路径,与会专家、代表对《大江大河2》给予高度评价,并总结探讨了新时期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新实践、新经验。《大江大河2》编剧唐尧、联合编剧马骋怡、制片人侯鸿亮、演员王凯代表剧组参加了本次研评会。
《大江大河2》系总局2018-2022年重点电视剧选题规划入选作品,同时也是“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的首部剧目,由上海广播电视台、正午阳光、SMG尚世影业联合出品,于2020年12月20日在东方卫视、浙江卫视黄金档首播,新媒体平台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同步播出。
《大江大河2》延续了前作的故事脉络,围绕宋运辉、雷东宝、杨巡、梁思申等主要人物的个人际遇和奋斗历程,折射出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革开放时代变迁,通过对角色真实而细腻的刻画,展现了时代浪潮中,搏浪者们不断探索、敢闯敢做、奋勇向前的拼搏精神,传递了锐意进取、坚守理想的逐梦力量。该剧通过真实的艺术笔触唤起观众的共鸣与共情,真切而有力地回应了“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电视剧创作的新要求,获得了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广泛关注,首播期间收视率、视频网站热度始终保持在高位,多次获得主流媒体点赞、报道,豆瓣9.4高分开画,收官保持在9.1分,取得了良好的播出成绩和社会反响。
研评会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明品主持。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周继红在发言中指出,现实题材创作要敏锐感受时代脉搏、准确把握时代精神,在艺术表达上要与时代精神相匹配,与时代审美需求相适应。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她表示,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涌现出更多像《大江大河2》这样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精品佳作。
东方卫视影视剧运营部副总经理张建冲、《大江大河2》编剧唐尧、《大江大河2》主演王凯等出品方和主创代表分享了创作的心路历程和经验体会。张建冲认为,《大江大河2》唤起了亲历者的深层记忆,掀起了后继者的情怀感触,用带着温度的真实记忆引领观众共赴理想主义之约。编剧唐尧介绍了剧本创作的平衡点,即在兼具现实主义风格的前提下写出改革开放历史上那些并不为人所知、但又为理想不计个人得失的英雄,采用的创作方法是寻找时代大事件,也就是所谓的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交结点,尽量调动观众对于时代记忆的共鸣。演员王凯表示,宋运辉那些良好的品质使得他在那个时代成为领头者,但归根结底是时代造就了宋运辉,人人都可以是宋运辉,人人也都可以努力成为宋运辉,而宋运辉这个理想主义者能够存在,是因为《大江大河》这一系列作品的存在,王凯也代表演员们表达了对剧组全体幕后工作者的感谢。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指出,《大江大河2》成功的根本是其立意的宏大、主题的丰富、视角的开放以及思想艺术功夫的扎实。他着重分析了主角宋运辉性格的精神内核和他背后所蕴涵的象征标志,认为宋运辉是迄今为止出现的改革开放题材电视剧中清醒的、自信的、坚定的改革前行者的典型人物代表。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指出,《大江大河2》的成功表明,文艺作品应有的文化内涵和审美高度可以融入宣传性、主题性的创作之中,使之既成为主题性宣传的重要作品,又成为文艺作品中的经典。文艺作品要处理好电视剧娱乐性、宣传性、文化性、审美性四个维度上的平衡,同时更要做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光明日报文艺部执行主任邓凯、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赵彤、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新华社国内部主任记者史竞男等与会专家,围绕《大江大河2》的时代内涵、主题表达、情节推动、人物塑造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评论。
优酷副总裁、总编辑张丽娜、企鹅影视高级制片人张志炜、爱奇艺版权合作经理许晓楠等播出平台代表结合《大江大河2》的播出、收视、观众互动情况以及在宣传推广方面的举措,探讨了该剧获得较强社会影响力、引发观众热议的主要因素。北京大学的学生代表以年轻观众的独特视角分享了观后感。
此次研评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热烈分享了追剧感悟,并以剧集为抓手,进一步探讨近年来在电视剧创作中占据相当比例的现实题材创作规律与经验。正如专家所说:“从第一部到第二部,《大江大河》从破冰苏醒、暗潮汹涌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最后百川归海,气象万千,这是历史的进程、是时代的画卷,也是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应该去面对、去书写的答卷。《大江大河2》最终落脚在“奋斗”二字,征途漫漫,唯有奋斗,这是剧集的创作主题,也是我们的时代精神,敢于触摸宏大主题,回答时代命题,为时代画像、立传,彰显了当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成功探索出文艺作品如何从高原攀上高峰的一条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