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 中国剧组的“工业革命”
每隔一段时间,“影视工业化”这个词就会被拿出来老调重弹。
就在这两个月,前有爱奇艺CEO龚宇在世界大会上强调,要依靠行业规则重构和智能制作建立工业化;后有腾讯副总裁程武在“三驾马车”发布会上表示,要用“创意生态化”和“制作工业化”降低不确定性。
在文娱领域,传统影视行业恐怕是互联网公司最难改造的行业。如今,游戏、短视频等行业早已被巨头控制且能够持续盈利,只有长视频平台仍在长期亏损中苦苦支撑。此刻重提影视工业化,难免有点外部竞争倒逼的意味。
和几年前相比,如今平台重提影视工业化多了几分务实。优酷有云尚制片系统,爱奇艺有三大智能制作系统。有业内人士告诉娱乐资本论,腾讯视频也在内测类似的系统,“现在就是三国混战,就看最后谁能胜出。”
AI评估剧本、异地审片、大数据选角……越来越多的剧组开始尝试运用这些工具,并确实提高了效率。不过也有制片人表示,各家的系统都大同小异,而且设计思路太偏向于管理。
在平台的推动下,一批“制片系统优化师”诞生了。他们大多是85后乃至90后影视从业者,乐于尝试平台的制片系统。在和新系统的磨合过程中,传统的中国式剧组开始改变:从经验主义到规范流程、从习惯各异到统一标准、从手工作坊到工业制作……
今后会有更多的“系统体验师”出现吗?这些系统能带领行业走向工业化吗?让我们藉由爱奇艺、优酷等平台开发此类系统的负责人和在一线工作的制片人一窥目前国内影视工业化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系统如何提升剧组效率?
如今平台的制片系统已经应用到剧组的方方面面。
以阿里影业旗下云尚制片系统为例,在剧组的全周期把控上,分别从管人、管钱、管进度、管品质四方面体现。比如剧组人员管理、项目流程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与拍摄环节相关的功能,从前期的剧本到中期的统筹场记功能,最后成片的管理全覆盖。
项目前期,单独剧本一个环节,就有剧本的对比、拆解,中期拍摄过程可以实时查看拍摄进度,后期环节可以在安全地远程看片。项目完成后,云尚制片还会和用户团队合作进行成片体检。
爱奇艺的智能制作则主要包括三个系统:制作商业智能系统PBIS,可以对IP价值进行评估,或者对已播出的视频作出分析;智能集成制作系统IIPS对进行中的项目实施数字化的系统管理,将所有流程全部集成起来,实现信息互通;智能制作工具集IPTS是效率工具集合,包括场记工具(拍戏宝)、异地审片(在线审片系统)等。
有了这些工具,剧组工作效率的提升立竿见影。“以往十几个人花3~5天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如今两三个人花一天时间就可以完成全部工作。”爱奇艺副总裁、智能制作部负责人朱梁表示爱奇艺的综艺制作工具Ysera可以对多机位拍摄的大量素材进行自动转码和合板对位,让节目组尽快进入剪辑流程。
场记工具同样可以提高制作效率。爱奇艺的场记工具“拍戏宝”, 能够一次性导出所有场记、并按照要求自动整理和排版、标记重点。“大型节目录制一天几十万字速记是常态,这些看似简单的功能,实际是一线创作者非常需要的。”朱梁说。拍戏宝让制作统筹及DIT收发卡效率提高5倍以上,时间由小时缩短至秒。
在阿里影业云尚制片负责人衡晓静看来,剧组工作效率提升,不是仅靠一个工具,更多体现在整体的配合,“每个环节加起来提升了整体的效率,实现了1+1大于2的效果。”
比如剧组报销,以往的审批,需要制片主任、制片人、财务等相关人员线下签字,现在直接线上完成即可。审批过的内容,可以直接进行财务记账,自动生成财务报表并实时同步进度。通过各模块间的数据串联,整体提升效率。还有实时的看片功能,“比如制片人远程看前一天的粗剪视频,觉得不满意,如果要重拍,剧组的场景和演员都还在,重拍的成本就非常低了。”
另外,对平台的制片人来说,同时管理四五个项目是常态。线上的项目管理,可以让制片人实时把控项目进度、用款计划和制作情况。工作人员的权责也很明确,降低了管理成本。
“我们做这套系统,初衷一定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强加给你一个系统。如果大家用了后觉得没比以前强多少,那就是产品设计的问题,你没有找到痛点。”朱梁表示。为了更好地和剧组人员沟通,开发团队的产品经理有时会驻扎在剧组,以便及时反馈和修改软件的不足之处,快速迭代。
平台的制片系统落地有多难?
虽然平台的制片系统已能覆盖剧组的全流程,但在落地上依然面临不少阻力。
首先是剧组人员工作习惯的差异。“大家的习惯都很不一样,你不习惯用我的企业微信,我不习惯用你的微盘,最后就很容易变成互相发的文件没人看。”某资深制片人告诉娱乐资本论。
这一问题衡晓静在负责云尚系统的开发时也深有感触,“大家的工作背景各不相同,很多都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靠经验传承而来的,工作习惯相差很大。”因此,在开发一个功能前,团队会研究问题到底是个人的工作习惯所致,还是行业的痛点,直至找到最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早期系统的应用主要靠平台的宣传和推动。平台会建议自制剧的承制公司使用自家的系统。不过,某资深制片人表示,目前平台的系统在很多项目里,推到制片主任的层面就很难再往下推进,“下面的人上手比较难,用不习惯。”
而对于成熟的制片团队来说,因为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制片体系和管理流程,也就不太需要平台的制片系统。“平台的话语权没这么大,爆款剧的大导演和知名公司说不想用,你也没法强制。”
因此,无论平台的系统产品设计有多么完善,覆盖率都不可能达到100%。传统影视人不愿意用平台系统的理由太多了。一些管理层的投资人、制片人会觉得学习成本高,不愿尝试,还有人会担心保密性,不想把数据传给平台。对剧组基层来说,目前平台系统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他们的系统更偏管理思路。”某制片人表示。在他看来,目前平台的系统更多的是在规章制度和流程上要求剧组统一,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比如我到了杭州,需要找宾馆、找车、找景,这个需求软件可以满足吗?”
如果要满足这个需求,需要搜集大量数据。比如杭州有多少影棚,多少器材公司,多少酒店;某影视基地能提供哪些场景,场景是否闲置……没有一家视频网站具备抓取这些数据的能力。
另外,灵活多变的拍摄环境,也让现场创作很难工业化。“剧组是多变的。”华晨美创制片人韦莹莹说。虽然平台的剧本分析工具会自动为剧组生成一个拍摄计划表和分场表,但在实际拍摄时,天气、场景、演员的状态等因素随时会变动,所谓的人工智能拍摄计划表,作用十分有限。
衡晓静谈到,理论上云尚制片系统在剧组的使用率越高越好,但因为大家的工作习惯不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大部分项目能进来20多个人,有的项目会有5、6名核心人员使用,部分项目一个剧组有60-70名主创全部线上协同工作。”
平台能推动全行业的工业化吗?
尽管平台的制片系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不可否认,它们确实推动了中国影视工业化的进程。
这里的工业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开发智能工具,让具体工作更便捷;二是制作环节的流程化;三是工作内容和接口的标准化。
未来平台还将如何推动影视行业的工业化?衡晓静认为,目前平台的制片系统只是把大框架搭起来了,但在具体的功能上,还有很多剧组的诉求未被满足。“随着产业人群结构逐步年轻化、专业化,像云尚制片这样的数字化管理系统会成为未来影视行业制作环节的标配,中国影视制作的工业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
好莱坞的工业化核心是专业化分工,各司其职。但在师徒传承、依靠经验主义运转的传统影视行业,很难统一标准。“工业化体系之所以不够完善,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大家的工作习惯和各部门之间、各项目之间的吻合不够。”朱梁说。
解决这个问题的突破口在于统一标准,比如接口的标准化。今年2月,爱奇艺网剧《约定》首次应用可互用母版格式IMF上线。IMF是一种组件化媒体格式,支持视频多版本、多格式和音频多语种、多轨道的封装。这套系列标准由美国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SMPTE)制定,目前在迪士尼、索尼等好莱坞制片厂和Netflix等流媒体平台均已大范围应用。
“IMF格式的标准化会使视频的上传、渲染和修改时间大大缩短,未来如果要去做多版本的售卖和发行,也会有更多的选择。”朱梁说。在今年的爱奇艺世界大会上,爱奇艺还官宣了飞跃计划。爱奇艺将联手27家器材、后期、特效等领域的合作伙伴,进一步促进技术标准的落实。
除了后期制作,拍摄环节也有很多可以标准化的地方,比如剧本格式的规范,“编剧经常要改剧本,开机前统筹会根据剧本生成顺场表。但不同的统筹师承和工作习惯不一样,表也做得不一样。我们可以通过统一剧本的格式和规范,提高衔接环节的效率,一步一步实现整体的规范与提效。”衡晓静说。
不过,也有制片人对平台推动工业化这件事不以为然。“每家做软件,都想推动工业化,但这个工业化只是他们工厂的工业化。国外有工会可以统一标准,中国有吗?”某制片人直言。以现在长视频行业的竞争态势,很难出现统一的、能服务全行业的制片系统。
对此,爱奇艺副总裁朱梁认为,真正的工业标准,一定是行业经过充分的发展和竞争后,留下了一些市场占有率更大的、更有发展前景的技术方案。这些方案最终落实成标准,引领全行业的发展。
以早期从胶片电影到数字电影的转型为例。好莱坞七大电影公司各自都有不同的数字电影拷贝方式,不同的公司还会选择不同的技术供应商。往往一部电影的发行会出现几十个版本的数字拷贝,给发行公司和制片方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为了减少重复造轮子,七大电影公司坐下来,一起成立了DCI标准联盟(国际下一代数字电影机规范联盟),把所有的技术力量都投入其中,一起制定了行业标准。“现在各平台之间看似是在竞争,但如果我们想把蛋糕做大,让全行业都获益,之后必然会有合作。”朱梁说。
影视工业化的推进是缓慢的。我们很难判断,行业何时会迎来几大平台合作,联手制定行业标准的那天。但可以确定的是,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开始具备工业化意识。
从2019年推出云尚制片系统至今,衡晓静发现,随着行业环境的变化,大家对精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注重品控和规范化管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进入这个行业,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这些人才将会成为影视工业化的重要力量。”
从师徒传承到工业运作,从被迫使用到主动学习,“制片系统优化师”越来越多。即使现阶段的影视工业化,只是“各个工厂的工业化”,但变化正在缓慢发生。
作者:雅莉
来源:河豚影视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