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视听产业协会
线上平台

新闻资讯

News and information

评论 | 电视剧《百炼成钢》:百年党史题材剧的创新突破

来源: CBBPA 发布时间:2021-07-08
字体: | |
今年以来,建党百年题材电视剧喷薄而出,在荧屏和网络平台收视热潮迭起,出现了剧集多年来少见的丰收景象,将主旋律题材电视剧创作推上新的高度。

从多个指标看,建党百年题材电视剧实现全面突破,多角度讲好百年党史故事,全方位展示历史事件,纵深拓展历史认知,生动刻画历史人物,制作精良化程度显著提升。

当然,众多剧集聚焦到同一类题材,对原创能力是一个重大检验。从《觉醒年代》到《绝密使命》《大浪淘沙》《啊摇篮》《中流击水》《理想照耀中国》,再到《百炼成钢》等等,每一部都力图推进党史题材的创新表达。《百炼成钢》在创新上更是独树一帜,着力提升同类题材电视剧原创能力,推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叙事理念和审美范式的革新。
 
一、写史写意交融,百年党史题材剧原创能力实现重要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强调要“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当前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创新能力不足很有关系,尤其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新一直是电视剧创作的难点,主要问题在于:一是尺度难以把握,虽然有“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大原则,但是如何平衡虚与实的比例却不好把握,稍有不慎则可能犯历史虚无主义、过度娱乐化的毛病;二是故事内容和表达形成刻板印象,重要历史人物的塑造、重要历史事件的剧集难以胜数,观众对情节人物早已烂熟于心,创作者创新难度大,很难带给观众眼前一亮的惊喜。
 
今年以来推出的建党百年题材电视剧不断送出惊喜,有媒体视之为国剧“文艺复兴”,关键就在于创作者创新意识增强,力图提供新的历史发现、表达方式和审美体验

有对叙事结构的创新,比如每集一个故事的单元剧《理想照耀中国》,以编年体手法展现35年革命历史的《光荣与梦想》;有对叙事视角的革新,比如表现延安中央托儿所历史的《啊摇篮》,表现中央红色交通线的《绝密使命》,描摹中共一大代表生平行迹的《大浪淘沙》;有表现特定历史时期的,比如展现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觉醒年代》,表现大革命历史的《中流击水》等,构筑成恢宏浩荡的艺术交响。

《百炼成钢》在创新上更上层楼,以八首歌曲为经,跨时空全过程再现百年党史,用《国际歌》《万里长征》《黄河在咆哮》《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最可爱的人》《歌唱祖国》《为希望祝酒》《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八个板块连缀成百年党史组歌式剧集,从革命史、创业史、奋斗史的角度,以点带面,博观约取,以简驭繁,全程表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淬炼成钢的秘密,第一次用堪称各历史阶段时代之声的革命歌曲讲述起百年党史,第一次将领袖叙事的宏观视角与普通革命者中观、微观视角相结合,第一次将革命历史题材剧与电视综艺、舞台艺术元素相结合,形成贯通百年党史激越昂扬的精神气质。从效果来看,这种大胆的创新受到观众欢迎,是成功的。

创作者对于百年党史的深刻把握提炼,对于艺术创作规律的严格遵守,以及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标志主旋律电视剧创作进入新阶段,主旋律创作彰显出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创新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二、宏观微观交织,双重视角放大历史亮光
 
纵观当下建党百年题材电视剧创作,叙事视角大多聚焦以领袖伟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将领袖叙事与革命叙事结合起来,既有波澜壮阔、大开大合的优势,却又容易忽视历史细节。《百炼成钢》在叙事上既有表现领袖的宏阔视野,同时又有小人物的底层视角,两种叙事视角相互补充,紧密联系,构筑起别开生面、极具表现力的叙事模式,吐纳珠玉之声,卷舒风云之色。
 
革命歌曲是百年党史的情感记录和主旋律,顺着歌声去探寻生动鲜活的党的发展历程,能够激活历史和时代的强大力量。第一版块《国际歌》,通过一首歌曲构建一部剧版的简明大革命史,涉及了众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既有《共产党宣言》的翻译者陈望道,也有《国际歌》相关词译者瞿秋白、陈延年,在瞿秋白翻译的初始版本中“起来,受人污辱咒骂的!起来,天下饥寒的奴隶!”就是对当时中国革命者的呼唤,燃烧着劳苦大众的怒火,引领中华民族从黑暗走向光明。这首歌贯穿中共一大、二大、三大,串联起秋收起义、朱毛井冈山会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四次反围剿,整体上是宏大的革命叙事。对共产党人来说,国际歌就是对信仰的抒发,就是信念的呐喊,李大钊、瞿秋白、杨开慧、陈延年、陈乔年等先烈慷慨赴死的时候,在毛泽东主持卢德铭葬礼时,以国际歌为声音背景和前景,形成了深沉悲壮而又慷慨激昂的艺术格调。
 
第二版块《万里长征》以《少共国际歌》为线索,揭开历史上著名的少共国际师的神秘面纱,以一支只存在了一年半时间的队伍折射伟大的长征历程。“我们就是少共国际师,九三日,在江西誓师出征去。”这首歌真实记录了1933年少共国际师成立、出征、战斗的悲壮历史。这一版块以马胜、杜春风、大力、云贵川等人为视角,尤其是以马胜一心想要重办《少共国际师画报》为叙事主线,通过他的画笔记录了长征中牺牲的无数英雄的感人故事,让我们看到和以往不一样的血战湘江、攻打蜡子口、永安寺的故事。马胜亲眼见证毛泽东在被“左”倾教条主义打压失去军事指挥权的无奈,他亲耳听到战友们对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的不满,小战士说“要是毛主席还在指挥,说不定就不是这个情况了”,这些来自部队基层的心声更让人感同身受。

《黄河在怒吼》则是以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视角展现的抗日战争的宏阔画卷,既有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机场,还有杨靖宇、赵一曼、冷云等革命烈士的顽强抵抗,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冼星海组织学生上街游行抗议示威,拒绝了百代公司的高薪工作,毅然冒着生命危险来到革命圣地延安,投入到抗日革命工作中,创作了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极大地鼓舞了全民抗战的勇气。同时还穿插了他的同行们创作《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太行山上》《游击队歌》等经典歌曲的过程,以艺术史折射党史,真正做到了史与诗的交融,更加凸显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这种不同层面的视角,尤其是中观、微观层面的透视的手法,提供了近距视角,让革命叙事更加接地气有生气,既有宏观上对历史逻辑的再现,也有普通人物折射出来的伟大精神,是对历史细节的挖掘渲染,形成独特的复调叙事,为建党百年题材电视剧创新留下重要一笔。
 
三、叙事抒情互文,在历史感沉浸感中汇聚精神力量
 
歌声能营造情感境象,革命歌曲记载历史,也可还原历史。在一首首激昂的歌声中,我们能听到民众受压迫时的顽强抗争,听到民族危难时的震天怒吼,听到冲锋陷阵时的嘹亮号角,那是时代的呼声,是人民的心声,是党的革命史经久不绝的回响。《百炼成钢》在艺术上的另一大特色是在再现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中,以革命浪漫主义还原历史场景,尽情抒发人物情感,具有很强的历史感、现场感和沉浸感。
 
《国际歌》中,当中国共产党在南湖红船上成立时,由于还没有中文歌词,毛泽东带领一大代表们低声哼唱旋律,表现的是党成立时的激动与喜悦,这一旋律穿越历史,让观众心潮澎湃。当瞿秋白在马车上听到俄语版的国际歌,就被那种雄壮的有气势的旋律吸引,充分反映当时当时全社会渴望光明、反抗压迫的愿望,激发了他翻译歌词的动力。湘江边,当毛泽东在杨开慧腹边轻吟国际歌,肚子里的毛岸英居然有了胎动反应,将伟人凡人的一面展现出来,也寓意革命薪火相传。

《万里长征》中,少共国际师师长吴高群牺牲前,要求马胜回到部队继续战斗,马胜含泪高唱“炮火连天响”奔赴前线,被不少网友点评“拍得极为有意境”。杜春风在草地寻找野菜时不幸陷入沼泽地,在沉没牺牲前同样高歌“炮火连天响”,非常悲壮。当看到冷云等八位女烈士(其中最小的才十三岁)手挽着手毅然走向冰冷刺骨的江水中,看到赵一曼烈士临邢前那份来不及寄出的家书沾满鲜血,一首《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响起,配合八路军歼灭日寇的画面又让我们热血沸腾、极为解恨。
 
《百炼成钢》强化青春化叙事,形成跨时代的精神连接。在当下众多建党百年题材电视剧中,此剧的青春气息尤其充盈,青春感、年轻化成为其醒目的审美标签和风格特征。一方面剧中讲的是年轻人的故事,《国际歌》中的毛泽东、瞿秋白、陈延年、陈乔年,都是二十多岁三十出头的年轻人,《万里长征》中的萧华、马胜、大力、云贵川更是不到十八岁的娃娃兵,《黄河在咆哮》中的冼星海、麦新都是年轻人,充满革命蓬勃朝气;另一方面,每个版块结尾创新性采用音乐剧、歌舞综艺等年轻人多喜爱的形式,让剧中人穿越回到现在,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连接,这种跨越时空的同框,没有让人出戏,不少网友反而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青春化的表达,凸显红色基因,建构革命先烈与当下年轻人的精神连接,形成充溢全剧的蓬勃精神力量,感召观众记住百年来众多先烈的信仰与牺牲、理想与奋斗,激发起爱国强国、奋力拼搏的使命担当,将青春华章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征程。
 
 
作者:杨明品 胡祥
来源:光明日报